互联网的发展先后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阶段是从1995年到2004年前后,这个时期互联网刚刚起步,线上世界还是一片空白,在这个时代里,你只要有一个还不错的新颖概念能被做出来,在互联网世界里可能很快就能火起来,这一阶段称之为概念驱动时代。
第二阶段是从2004年持续至今,在这一阶段随着互联网的发展,各种线上产品越来越多,在竞争加剧的现实下,如何能够做出体验更好的产品成为取胜的关键,这一阶段被称之为产品驱动时代。
我们都知道“强者恒强”的马太效应:凡是有的,还要加给他,叫他有余。凡没有的,连他所有的,也要夺过来。关于环境对人的影响这个问题,一定程度上也是符合马太效应的。作为社会性的动物,我们无时无刻不在受环境所影响,有这样一种说法:“要完成你觉得做不到的事,最快的方式是置身已经在做的人当中。”
一、“You’re the average of the five people you spend most of your time with.”
美国知名企业家Jim Rohn提出五人平均值理论,强调人必须时常审视自己的人际关系,你现阶段花最多时间相处的五个人平均起来成为当下的你,这五个人可能是伴侣、朋友、同事或精神导师,他们的思想、价值观会对你的个性和观念产生重大影响,开拓你的眼界,激励你追逐梦想中的自己。
转变:『我怎么可能做到』–>『连他们都做到了,我怎么可能做不到』
假设你希望环游世界,但碰到困难又想想还是算了,有天你交到一群热爱旅行的朋友,他们总是热烈讨论下次去哪背包旅行,原来模糊的梦想突然变得有形状,逐渐有落实的可能性,其实你不需要改变目标,只需要改变周遭环境。
五人平均值理论最大的意义在于它可以促使我们认知自我和环境的关系,通过该理论我们可以定期审视自我以及评判自我是否处于一个上升期的环境中。
那么什么是五人平均值理论呢?
二、“Surround yourself with the positive and inspiring people.”
五个队友量表:寻找能提升自己的五个人。
(图:五个队友量表图)
应该如何利用这张图呢?
1、在五角形的五个顶点写上五个你花最多时间相处的人;
2、写下你想从他们身上学到哪些优点:创造力、企图心或好奇心等;
3、给这五个能带给你提升力量的人打分,每人10分,最低1分,算出平均值,平均值高代表你处于一个能带动你成长的环境中。
身边还有哪些人拥有你一直渴望的特质或者你想成为那样的人,那就多观察和学习,将他们的优点也变成你的优点。
三、“只有经历过痛苦的心理历程,你才能真正思考和成长。”
优秀的人因为优秀,身边会聚集更多优秀的人;优秀的人们聚集起来,会一起变的更加优秀,良性循环。所以,我们要主动做出选择,去到优秀的人所聚集的环境中,这会对我们自身的成长带来潜移默化的帮助。
不过,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不是环境,不是你周围这些优秀的人,而是自己能否持续地取得进步,跟上优秀的人的脚步。不然,也就不会有人一开始的时候优秀上进,到后来却变得平庸堕落。
这也让我想起了《欢乐颂》。
对阶层话题和其背后的悲情故事,也开始有些腻烦。
看得多了,甚至觉得看这类内容让人显得有些矛盾:
一直感慨寒门再难出贵子的人们,其实更愿看到阶层分析的文章一手扼杀掉自己的希望。
说穿了,还是在给失败找认同…
都说顶层靠血缘,中产靠努力。
而以大多数人的努力程度,其实根本没资格抱怨阶层不公!
寒门尚且不是中产,重心也应该放在努力。整天止步哀叹于“阶层不可破”的论述分析,这到底是何苦呢?
有这些时间,不如关注一下“打破阶层”的某种可能性…
阶层的本质,其实还是权力。更准确的说,是制度的制定与资源的分配。
古时,权贵就有着区分人格贵贱的制度和标准,更出现过“百姓无栗米充饥,何不食肉糜?”这种因资源分配不均,导致信息差异的笑话。
当下,貌似公平的审核制度背后,资源的配置也照样不是平均。
同是考清华,你只能靠学校里的老师指点,别人却有名校专家做课外辅导;同样是工作,你只能靠学历靠品质,别人却有人情关系做支撑。
乍看之下,阶层确实仍旧是道天堑。
但,互联网革命正当时!不是吗?
学过历史的都知道,每个朝代都有着自己的制度和规则。这不就是革命带来的,规则制定的权力吗?这不就是我们说的阶层的本质吗?
你感叹阶层打不破,完全可能是因为以前审核制度都是别人定的。同样是游戏玩家,结果对手他爹就是游戏设定者,打不过这不正常吗?
而现在呢?
互联网行业频频传出草根逆袭的故事,我们身边更是有无数的“游戏主播”、“自媒体人”、“快手老铁”崛起。
一夜之间,人们仿佛都迎来了传说中那个“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时代。
为什么?
难道这是因为这群人的阶层变了吗?是因为这群人的思维变了吗?又或者是草根,突然有了富人阶层的资源信息?因为他们看了几篇“警惕穷人思维”的文章,就有了富人的思维方式?
都不是!
是审核制度变了。
在互联网这片野蛮生长的土壤里,天条还没有被建立。甚至连“学历”“出身”这些旧有的硬条件,也不再是唯一的人才标准…
用老司机的话来说:
这是史上第一次,所谓的人才不需要某种设计好的选拔制度进行评估,而是在一个野蛮甚至无序的、同时却有自由喧嚣的交易所里进行自我展示,每个人都拥有无限的机会,只要他能够抓住,他就拿到了一张写着想象空间的崭新支票。
当然,倒也不是说每个人都适合这片土壤。每个行业都在遵循着二八法则。
今天之所以讨论互联网行业和阶层的关系,更多的只是为了理解规 逻辑,建议性的认为,互联网行业可能更加“反脆弱”…
“反脆弱”的概念,来自于书籍《反脆弱》,指的是人们针对不确定性最高效的应对方式。
书中一个论点提到,暴露在正向黑天鹅事件(突发事件中的好事)高发的环境里,是反脆弱的关键。(类似于人们待在农村和城市的区别:待在城市,机会的数量和质量通常优于农村。)
互联网行业,恰恰就拥有这样的背景。
在这个方兴未艾的环境里,确实藏有打破阶层的能量…
虽然每个人都有可能成为革命牺牲品,但好像大家都光着脚,也就不怕没鞋穿!
云和数据ICT职业教育发挥公司产业化优势与技术积淀,整合国内外优秀师资,累计自主研发140余项教辅、教材,115项实践教学实训平台,采用六位一体项目制教学模式,年培养高端ICT技术人才超10000人,其中线下ICT职业教育5500余人,累计为企业输送高端泛ICT技术人才超8万人,60%来自于口碑推荐。更大规模、更多人选择;更好的ICT学习、更好的就业。云和数据人才培养技术方向涵盖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虚拟现实、JAVA软件工程、UI用户体验设计、Web前端开发、网络安全八大方向,云和数据以八大精品课程为基础,八大就业基地为依托,一次就业率99.02%,61.9%就业薪资超1W,以大数据为首的精品专业平均薪资13.25K。