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于设计师成长,是一个周期相当长复杂度相当高的话题,而复杂的问题解决办法往往很简单。我们通常被表象所吓到,然后望而却步。面对复杂问题时往里深探一步就能发现,解决问题的方法其实并不复杂。设计师的成长阶段大致分为这么 4 个:初级、高级、资深、专家。每个阶段都有对应的能力要求。低级别的设计师要往外看,而更高级别的设计师,更要往内看。
设计师成长路线
何为往外看?何为往内看?往外看是指要多和外界做对比,对比能力的不足,对比方法的不足,要通过不断的比对中找寻自己薄弱环节,不断优化迭代自己的知识库。而我所说的“高级别”往内看并不是与往外看对立,而是往外看之后的往内看,更高级别设计师经历的问题多,掌握的知识广,要学会整理这些过程中的所思所想,完成从碎片化点状知识到体系化知识库的转变,才能实现“能力跃迁”。
能力跃迁
可以把设计师成长比喻成“原子模型”:电子围绕质子高速旋转,而电子是分了轨道的。根据能量守恒定理:低轨道的电子向高轨道跃迁需要吸收能量。这里有一个有意思的现象,电子轨道跃迁是需要吸收到一定高的能量后,突然跃到更高的轨道,哪怕能量欠缺一点都不能跃迁成功。设计师成长也是这样,成长路径并不是线性的,每个设计师的成长都会遇到瓶颈期,那是因为所吸收的能量还没达到“能力跃迁”的临界点。
体验设计师能力图谱
结构化思维打开能力跃迁的大门
越往高级别走,就要学会向内看,学会解构、重构、整合来放大内部能量。初级别设计师的成长是能量吸收的过程,高级别设计师的成长是能量释放的过程。如果你有一个自我成长的心,我这里给大家一个通往新世界的门,它的钥匙是“结构化思维”。
什么是结构化思维?
结构化思维的定义:以事物的结构为思维对象,以对事物结构的建构为思维过程,力求得出事物客观规律的一种思维方法。
结构化思维最早提出于最著名的国际咨询公司麦肯锡出版的《金字塔原理》一书,由麦肯锡第一位女性顾问巴巴拉•明托写就,这是一本帮助你搭建思维框架的指导书。
金字塔原理
结构化思维是一种透过结构看问题的思维方式。复杂问题之所以复杂是问题的“信息熵”过大,显得混沌,没有章法。结构化思维看问题其实就是降低“信息熵”的过程,让无序变得有序。结构化思维之所以厉害,是因为结构化思维是一种顺应大脑思维惯性的一种思考方式。学习本身也是一种大脑熵增的过程,熵增必然带来混沌,所以学习也是痛苦的,逆天性的。而结构化思维是熵减的过程,刚好抵消熵增带来的混沌与痛苦,因为我们的大脑更喜欢记录有规律的事物,不愿记录无序的信息碎片。掌握这种思维习惯,能对今后的职业生涯乃至人生有很大的帮助。
举例
想要记住第一串数字并不容易,但是找到规律,拆解为下边的结构记忆起来是不是容易的多呢?
结构化思维的本质
结构化思维分为三个阶段:解构-重构-整合
第一阶段:解构
解构是探寻事物本质结构。事情的产生与发展必定会包含多种因素的相互作用,多种因素之间形成的特定关系共同构成了事情本身。因此解构就是寻找事情构成因素以及因素之间关系的过程。解构还要求所拆解的维度必须是穷尽的,互相独立的。如果拆解维度不能穷尽所有情况,那这个拆解就是无效的,最终得出的模型会因此造成不可逆转的偏差。如果拆解的维度不是互相独立,必定会让建构出的模型变得错综复杂,起不到相应作用。
举例
市场看似复杂,但概括起来讲就三种类型的因素组成:B(商家)、C(用户)、G(政府)。这三种因素的两两组合便成为各种各样的商业模式:B2B、B2C、C2C、B2G。
商业模式
第二阶段:重构
重构是构建思考模型的过程。能把事情的本质构成元素拆分出来并不难,通常通过观察学习思考就能得出,但是要完成从元素到模型的构建需要不断的融合与迭代。如果把 10 件事儿构建出 10 个模型,那等于没有构建。重构应该是找出 10 件事儿的共性,融合构建为 1 个模型。
举例
用户增长模型 AARRR 便是结构化思维的产物之一,它把产品的用户生命周期分为五个环节:用户获取,用户激活,用户留存,用户付费,推荐传播。AARRR 模型源自于漏斗思维模型,告诉我们在这五个环节中,增加每个环节的漏斗转化即可实现产品商业价值最大化。有了这个模型基本能解决所有产品的用户增长问题,不用再重复造轮子,也能让我们所掌握的用户增长知识更加系统清晰。因此构建的模型具有很强的普适性,如果你在构建模型中发现,你的模型只能适合某一种特定场景,那这个模型大概率比较初级,需要融合更多场景进行迭代升级。